昆虫藏家的上帝之手
来源: 发表时间:2018-05-01 18:35:33
只要是对活物的收藏,总免不了争议的参与。大到动物,小至昆虫,济南做工作服的厂家藏家们对它们所产生的收藏热忱,除源于对稀有物的觊觎外,常常还隐蔽的出于1种对藏品的掌控欲。不论藏家在现实世界的身份为什么,1旦走入自己的藏品世界,他们的身份便成了能决定藏品生死存亡的“造物主”。而他们的双手,就犹如上帝之手般,能掌控1全部世界的风云变幻。
昆虫学者(也是昆虫繁殖者)Jak 是这部来自电影人 Matteo di Gioia 和 Luis Felipe Bueno 最新短片的神秘主角。Jak 的隐蔽爱好,是繁殖、饲养和售卖珍贵昆虫。短片中展现了这位昆虫收藏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而饲养时的温顺也时不时和突如其来的暴行相交杂。
“Jak 是个挣扎于理性、科学准则和非理性的热忱之间的人。我们对像他1样迷1般的人物非常欣赏。” di Gioia 说。“他参与地下昆虫买卖来付学费,而自己小公寓里的大部份空间(包括厨房台面和水池),全都只用做繁殖昆虫。我不想去妄自评价,而只想显现故事。”
收藏昆虫的兴起
收藏昆虫自维多利亚时期开始,就已在英国盛行。20世纪的两位英国首相丘吉尔和张伯伦都有收藏胡蝶的爱好。丘吉尔自学生时期起就到处捕捉胡蝶,为了收藏更加稀有的品种,他乃至曾前往印度、古巴和南非。张伯伦的书房1角则总摆放着那只放满胡蝶标本的立柜。
1战之前,收藏昆虫仿佛到达了1种狂潮的顶峰,苏富比和其他拍卖行每一年都能卖出成箱的胡蝶标本,而巨大的需求量使胡蝶价格在20世纪初不断爬升,以致在1910年,1枚完好而罕见的胡蝶标本可以卖到200英镑。而半个世纪以后,其价值却径直跌到至10英镑以下。
争议的风波
昆虫收藏热潮的逐步减退,和社会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解的变化有关。1962年,Rachel Carson所著的《寂静的春季》引发了西方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
能从中取得生命的气力,直至1生。
€€€€《寂静的春季》
该书不但使美国于1972年制止将DDT用于农业上,还令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成为任何有关讨论中不可忽视的议题。虽然,对昆虫学家来讲,捕捉和收藏昆虫是研究进程中必备的1步,但其中所触及的杀戮却引发了社会对研究昆虫是不是果真在保护昆虫,还是在为昆虫灭绝助力的讨论。
上帝之手
如果你对昆虫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性有所了解,就会更加明白昆虫藏家对它们的狂热。某些昆虫会吃掉它们的母亲,而大多数昆虫在成年前后根本像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就如 Jak 在短片中所说的那样,“昆虫是非理性的。其他任何1个动物门类,都没法让我产生对昆虫的感觉。”但是,这类对昆虫的酷爱,并没有禁止 Jak 进行“必定”的杀戮。
如果没有自然开始,
就需要人为参与。
“成年昆虫命中注定飞来飞去就是为了寻觅异性交尾。有时候,我觉得在这个背景之下,杀掉1只昆虫可以看作是1种尊重。”某次,Jak 正好有18只同1种类的雄虫,却没有1只雌性来配对。他不想让那18只雄性挤在1个笼子里渐渐死去,便只能对它们进行“安乐死”。
当谈起收藏昆虫为什么如此吸引自己时,Jak 说,收藏进程中的某种寂静,也是自己沉迷于收藏当中的缘由。Jak 发现,许多昆虫藏家在业余时间都很热中于钓鱼,而这两项活动中的共通的地方,就是它们的魅力所在。“在(垂钓)的那1刻,渔夫心中所浮沉的,是那双注视着你、却视而不见的复眼。(二者)背后所隐藏着的,是一样的寂静。”
撰文、编辑/Qiulin
点击下图定阅季度杂志便可获赠ITMUG权利游戏系列时尚艺术马克杯